伴隨著因特網的萌芽和電腦的興起,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商業形式開始在國內迅速發展起來。
當前,我國出現了多種電子商務模式。比如,平臺電商,視頻電商,直播電商,社區電商,興趣電商,社交電商等等。 可不可以說,網絡讓普通人變得更加富裕,還是更加貧窮? 1 電子商務的興起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必然聯系。 在人們有了個人電腦之后,上網就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。 用戶上網不僅可以獲得信息,娛樂,社交,還可以通過關鍵字搜索獲得更多的商品信息。 時至今日,杭州馬早已嗅到了新的商機,于是2000年以后,杭州馬團隊,開始推出B2B、C2C、B2C等電子商務平臺 為吸引更多人從事電子商務,杭州馬提出:未來電子商務不是電子商務,就是無商可務之后,整個商業形態開始發生巨變。 2003-2012年間,處在互聯網高速增長的流量紅利時期,無論是企業家,還是傳統企業,都可以借助電子商務抓住創造財富的新機遇。 而在流量紅利期,只要開一家網店,把貨物掛到網上,就能以最小的成本,獲得最大的回報。 電商的確可以讓平臺和一小部分賣家在特定的時期先賺到錢,但這一切只是剛剛開始。 2 傳統商業模式下,一切商品要想下沉市場,都需要通過品牌商、流通商、終端商等多個環節,向消費者進行銷售。 這一過程中,以商品為中心,依靠流通交易,終端銷售的傳統商人,都能通過買賣商品賺取差價來獲取暴利。 但是隨著電子商務模式的不斷更新和迭代,整個市場的供需結構和市場形態,都在發生著變化。 由于互聯網賦能下,上游廠商、品牌商和生產基地都可以依托B2B、B2C、S2B2C、C2B、C2M、C2F等多種電商模式,直通消費者。 而且,在因特網、物聯網、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支持下,企業還可以借助數字化的手段,依托大數據,滿足消費者個性化、定制化的購物需求。 新型的商業結構,雖然能讓少數人先富起來,但也會導致大量的中間商,實體店迅速倒閉。這也是日、美等國,不重視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原因。 更有甚者,互聯網的特征就是王者通吃,不管是傳統電商,還是直播帶貨,還是社區電商,最終都會導致市場嚴重的兩極分化。 這就是說,即使是現在從事電子商務,在獲得流量紅利后也很難取得成功,只有極個別的大品牌,大 IP,大互聯網巨頭才能在時代變化中抓住機遇。 3 伴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,物流、快遞、同城配送等新業態的出現,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、消費決策等也將發生重大變化。 最初的電子商務,人們可能只是在電子平臺上購買衣服、鞋子等基本生活用品。 但是隨著電子商務模式的改變,物流的快速發展,現在網上可以買到雞肉魚蛋,柴米油鹽,數碼產品等一系列的商品和服務。 特別是在疫情爆發期間,人們足不出戶,可以在網上購買生活用品。電子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,也產生了負擔。 按照傳統的商業模式,人們在逛街時沒有錢買東西,可能會終止消費。 而在電商模式下,平臺為了獲得更多的廣告和信用收益,會刺激消費者過度消費。 并且,當電商平臺積累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后,可以了解到每個用戶的需求,利用數據幫助賣家實現精準營銷,為用戶推送,更多的商品,服務。 人太多了,就會有還不完的貸款利息,讓口袋越來越空,越來越窮。 4 總的來說,電子商務的出現只會導致競爭加劇,市場兩極分化,讓少數人迅速賺錢,多數人只能被時代的巨輪無情碾壓。 盡管如此,抱怨還是無濟于事,只有順勢而為,擁抱互聯網和電子商務,才能在新時代生存下來。 將來不管是實體商店、中間商,都必須與互聯網融合,建立新零售、社交零售和新零售模式。 比如,實體商店可以借助短視頻、私域流量、直播、小程序等新的電商工具,改造零售模式,通過線上和線下多維度的融合,滿足人們在線下體驗、線上購物、送貨上門的需求。 二是傳統中間商,也可以借助互聯網賦能,依附于 BAT生態平臺,構建社會零售、社會分銷、社會新零售等模式,以適應未來市場發展。